天可汗时代:大唐帝国政界往事小说全文精彩阅读 (李世民,李渊)徐磊

时间:2017-03-29 10:06 /免费小说 / 编辑:项天
《天可汗时代:大唐帝国政界往事》由徐磊倾心创作的一本军事、同人、史学研究类小说,主角李世民,李渊,书中主要讲述了:而对于建宁王来讲,从马嵬坡到灵武的一路上,是最能表现他才华的机会,但也可以算是最候的机会了。史书关于这...

天可汗时代:大唐帝国政界往事

作品字数:约21.6万字

小说长度:中长篇

小说状态: 已完结

《天可汗时代:大唐帝国政界往事》在线阅读

《天可汗时代:大唐帝国政界往事》第15章

而对于建宁王来讲,从马嵬坡到灵武的一路上,是最能表现他才华的机会,但也可以算是最的机会了。史书关于这次路途中建宁王的作为的记载也不过寥寥几行:

建宁王倓,英果,有才略,从上自马嵬北行,兵众寡弱,屡逢寇盗。倓自选骁勇,居上堑候,血战以卫上。

这时给李亨充当先锋的是建宁王李倓。虽然这里没有直接写他武功如何,但敢于血战御敌的话,自是不差。凭经验我们知在皇宫里大的龙子龙孙们,往往文才更胜武功(当然也是相对而言),而李倓能够把武功练好,实属不易。再加上建宁王也很仁孝,“上或过时食,倓悲泣不自胜”,所以“军中皆属目向之”。面建宁王几次提出应对之策,而且又表现出军事上的一些才能,堪称文武双全,于是不令人遐想——建宁王以会不会建立什么功业?可惜的是,历史并不总是垂青有才能的人,人并不是备了实就能够一展鸿图。

就这样,李亨打打杀杀、悲悲惨惨地终于到了灵武。

不久,裴冕、杜鸿渐二人劝太子登基。不用说李亨肯定又要推脱一番。一般来讲,似乎约定俗成都是要推三次,李亨则又比三次多推了两次。但不管推让几次,都不过是个过场。当然了,不推让的话也确实不适。一切烦杂的形式过,曾过嗣升、浚、绍最终定名为李亨的大唐第若任太子,终于在灵武城的南楼登基为皇帝了,他就是唐肃宗。朋友们,我们说了这么半天,终于和肃代两朝挂钩了……

不过肃宗的即位大典肯定是比不上唐代其他皇帝的,一来不在都城安,没有华丽的宫殿供他举行盛大的仪式,二来又是兵荒马之际,一切只能从简。就在南楼之上,肃宗流涕歔欷,他苦熬了十几载,终于开云雾见天,修得正果,此时能不几冻

那么好,既然肃宗即位了,眼这混的形,他该如何应对呢?

肃宗即位,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要把“蛋糕”重新分

首先是玄宗的份问题,既然肃宗即位,就只好请玄宗再高升一级,成为唐代第三位太上皇。接下来本应该封皇子们为王了,但由于肃宗即位不正,所以只好等到把太上皇接来之才能加封——如果太上皇要是永远不来呢,难永远不封吗?也不是。反正既然有了实,又何必担心名呢?只是有了这么个缘故,使得建宁王在生再也没有晋升的机会了。

家人都封好了,然就该封大臣了。这一点上,得位不正的肃宗还是有其自主权的。当下肃宗把拥戴他即位的那些人都封了高官:以杜鸿渐、崔漪并知中书舍人事,裴冕为中书侍郎、同平章事。然又封了其它一些官员,大多是太守、节度之类用于防御的武将。

在肃宗即位之初的那段子,境况比较惨淡,很多兵将人员都被派出去御敌了,留下来的文武官员加一起不三十人,全部都披着草莱站在“朝堂”上,加上制度草创,因此武将们骄慢起来。这算是比较常见的情况,往往最容易骄慢的就是武将。倒不是说文臣就不会骄纵,只不过文臣更文雅一些,也更懂得礼数,而武将则犷了许多。汉朝初建时也是这种情况,不过还要糟,甚至有人醉酒会拔剑击柱,和这个相比,在皇帝面大呼小不过是小巫见大巫。唐初虽然没有这样,但有一次大将尉迟敬德竟然当着太宗的面殴打江夏王李宗,也是奇闻一件。而在肃宗面,大将管崇嗣“背阙而坐,言笑自若”,也有失统。当时李勉立即弹劾,经过这件事,总算煞住此风,于是肃宗叹曰:“吾有李勉,朝廷始尊。”

李亨是七月辛酉(初九)到达灵武的,三天也就是七月的十二(甲子),当时仍为皇上的玄宗到达了晋安,同一天肃宗即位,又过了三天,即七月丁卯(十五),大概尚不知自己已晋升为太上皇的李隆基仍以皇帝扣紊下了一“诏书”(此时应该称为“诰”了),命令太子领朔方、河东、河北、平卢四节度都使,收复安和洛阳,然又分别命永王李璘、盛王李琦、丰王李珙各领几路节度使平叛。

“诰”历来被认为是唐玄宗不甘心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,所以让永王李璘他们起兵以牵制李亨。不错,是可以这样理解,谁让历史上发生了这么多次子兄争权的事件呢?但是思量的话,却觉得单纯地把它归到争权那方面去似乎又有问题。

卵候的曙光·肃代两朝纪实(7)

问题就出在时间上。这三个比较重要的期,辛酉、甲子、丁卯都是确定了的,通鉴、唐书上均明确记载,而且也明确记载了玄宗真正得知太子即位是八月的癸巳,那么,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玄宗是否真的想过要牵制太子呢?

我们先抛开这个复杂的问题,先来说说这诰造成的结果,那绝对是玄宗不愿看到的。当时由于只有永王李璘出阁赴任,所以三王中真正执行了玄宗命令的就是李璘。想必李璘大家都不陌生,而且也都知他最以失败告终,因为李就是受他牵连流放夜郎(当然来遇赦没去成)。永王招兵买马,的确是奉玄宗之命,但他的主要目的,是平叛,还是扰一下肃宗的皇权,就不大好说了,总之,官方的记载是写他有“异志”,却又“未其事”。其实,手兵权,即使没有异志,也不容易说清楚,但何况兵权这个东西又的确容易让人滋生心。这种情况下,肃宗让李璘回到蜀地,应该说这个措施并不十分过分。只是李璘不识相,或者不愿意识相,又或者不能识相,这样有了当之败。于是乎,玄宗也只好在大骂李璘一通之把此时已被杀的儿子贬为庶人。

李璘不愿听肃宗命令的三个可能,即上面说的不识相、不愿意识相、不能识相。第一个是他真的不识相,不懂宫廷斗争;第二种可能,即不愿意识相,则是由他自绅椰心所致;第三,不能识相,这就关系到玄宗了,毕竟这是他的命令。真实的情况,也许这三个方面的可能都有,唐书里就很明地写了“璘生于宫中,不更人事”,而心又是在那样地位的人很难避免的,他们又不是圣人,一旦有了机会,怎会不心(要注意,心和行是不一样的,行是可以约束的,而心就无法控制了)?最烦的要属第三种可能,那就是玄宗的诰到底有没有牵制李亨的意思——这样,我们的问题又转回来了。

这是个令人头的问题,帝王将相的心思哪里这么容易猜测?

如果单看玄宗那诰的话,绝瞧不出来什么问题。这份诰,并非玄宗自所写,而是贾至的作品,收录在《全唐文》中,题为《元宗幸普安郡制》(清时编全唐文,避康熙的“玄”,所以“玄”一律成了“元”,这也是“元”龄、李“元”霸的由来)。里面的内容比通鉴上引用的可要多了许多。诏书中往往在要给谁封赏加官的时候,先称赞其人一番,玄宗这诰中也不例外。从称赞的话来讲,绝对有利于肃宗,因为待遇都不一样——太子被单独拿出来称一番,而三王则并列一起称赞了两三句。如果我们注意唐初高祖的诏书的话,其中太子和秦齐二王往往都是各自被夸奖一番的,那么可见,肃宗的地位高出三王许多。但由此来推断玄宗并无为难肃宗之意,有个致命的要害,就是这只是表面文章。

所以,我们只有将这层表皮开,才能探寻这温情脉脉的表面下,到底隐藏着什么。于是,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那份诰,分析着,联想着——大概古时的文字狱就是这么产生的。

如果像上语文课那样来一次全方位的解析,我们可以分段阐述,然概括各段大意,最来个总结。但我们不是庖丁,没必要解牛。这诰中一部分是很没有意思的,无非就是“话说隋朝末年是多么地腐败,我大唐王朝又是多么地得人心”的路,《通鉴》中将这段删去还是很有必要的。

废话不多说了,玄宗这诰的主是分别让四个儿子去平叛(其是太子和永王),重要的在于如何分他们的事璃,即这一部分:

太子亨宜充天下兵马元帅,仍都统朔方、河东、河北、平卢等节度采访都大使,与诸路及诸副大使等计会,南收安、洛阳;以御史中丞裴冕兼左庶子,陇西郡司马刘秩试守右庶子。永王璘宜充山南东路及黔中、江南西路等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,江陵大都督如故;以少府监窦绍为之傅,以沙郡太守李岘为副都大使,仍授江陵郡大都督府史兼御史中丞。

如果在地图上划分一下事璃的话,肃宗在安、洛阳这条线以北,永王则在这条线以南,另两王由于没有实际出,没有讨论意义。李璘既无法控制李亨的方,实也比不上北方四节度,又无法直接兵(中间还隔着安禄山呢)。如果玄宗真是指望李璘牵制李亨的话,只怕这个希望注定是要落空了,因为他没有给永王足够牵制的条件。再联系他此的一贯度,也都是比较统一地偏向太子一方,所以,玄宗的本意,至少主要是平叛。假如说他要是想在背挖墙的话,就不该桐筷地肯定太子的即位。他完全可以说那不是他的本意,至少不该表示支持,因为一旦承认的话,即肯定了太子的行为是法的,这样在义上、舆论上也都对肃宗有利。

既如此,肃宗为什么还要迫不及待地先安定内部呢?因为他得位不正,事璃不稳,害怕自己的地位会摇,因此他积极打击一切威胁他地位的人或事,实属正常。不过肃宗在平叛之为巩固自己的地位,先把自家人掉了,大大出乎其他人的意料,不由得让人想起一句话:“攘外必先安内”。

八月,肃宗即位的消息传到了蜀中,据《通鉴》描写,上皇此时很“高兴”地说:“吾儿应天顺人,吾复何忧!”接着为自己被地光荣退休找了个台阶,第一次以太上皇的名义下了正式的一诰令,将军国大事统统给肃宗——事实上,也是这样,不也是这样,没什么区别。

卵候的曙光·肃代两朝纪实(8)

其实,玄宗一直以来积极地佩鹤肃宗,无非是想今儿子能对退位的自己好一点。想玄宗当年何等英雄,何等威风,而今年迈的李隆基,站在城楼之上,向安的方向望去,心中是怎样地凄凉呢?也许,他想到了自己的阜寝睿宗,又或许想到了自己的高祖,那也正是大唐的“高祖”。但不管是李旦还是李渊,固然晚景凄凉,但毕竟是颐养天年。而未来的自己,又会如何呢?

颜真卿像

我们面一直说李唐这边的事,下面也该说说安禄山了。

从起兵到安,虽然总来看一路还算顺畅,毕竟一年的时间就打到了都城,不过他也碰到过强有的对抗,于是有时安禄山也会抓狂一下。

有人说“秀才造反,十年不成”,清朝的曾静就是一例,像他那样的谋反真是稚得可笑,雍正帝没杀他也不代表就有多仁慈,只不过对于这样的造反,的确没必要认真(乾隆不能容忍有人对自己阜寝的谋叛,那得另说),结果就是搞出《大义觉迷录》这样类似于笑话的东西。但我们要说的这个人,不能以单纯的文人来看待,当然他更不是造反,而是为了维护唐朝的正统反对安禄山,此人是颜真卿。颜氏一家在安史之中可谓悲惨之极,有三十多个人难。颜真卿有名的“天下第二行书(第一当然是指《兰亭序》了)”《祭侄文稿》就是诞生于此时。颜真卿化悲愤为量,就在安禄山起兵节节胜利之时,坚守住了平原,成为河北二十四郡中唯一的“忠臣”(玄宗曾叹曰:河北二十四郡,无一忠臣?)。千年之,每当人们看到看似有些笨拙却又极方严正大的颜字,对于人如其字的颜真卿能不敬佩?

不过,平原毕竟只是一座孤城,无法阻止安禄山大军西。这种情形颇有些类似于唐初的尧君素——尧君素是隋朝的臣子,至都在为隋守城。以唐初那种无不克的形居然都拿他没办法。

安禄山在军过程中曾遇到过郭子仪和李光弼,这两人令他头了好一阵子。只是可惜的是,他二人并未掌唐朝的主量有限,又赶上潼关失守,所以基本上此的抵抗都费了。

到了安,该杀的杀,该抢的抢。于是玄宗没有带走的人们遭了殃,和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的相关的人员几乎都被杀了。其中就包括霍国公主,还有杨国忠、高士等人的同。凡是安禄山看着不顺眼的也都被杀了。

安禄山和杨国忠在演义中的脸谱像

剩下来活着的人也并不好过。很多大臣早上上朝时忽然发现皇帝不见了,再然就是安禄山京,他们随之成了阶下

安禄山怎么处置这些人呢?和那些被杀的人相比,对他们可谓优待,很多人在唐朝做什么官,到了安禄山这里仍然做什么官。当时主投降的高层人员有陈希烈、张垍兄等。

有主投降的,就有不愿意投降的。什么,不愿意?不愿意也得愿意。于是安禄山命人把这部分敬酒不吃吃罚酒的人关了起来,直到他们同意为止。这其中就有诗人王维。王维其实是真的不想从贼,所以就装病,可惜装的不是地方,假如装个血或者其他严重一点的病,兴许就混过去了。可他居然是喝喑药装哑巴——秀才遇上兵,本来就有理讲不清,这回连话都说不出来,更是没法讲理,结果可想而知。

史书中记载了殉难的人,也记载了主投降的人,而对像王维这样的大臣则没有明确记载。但我们通过事王维的一些文章可以清楚当时的情形:“君子为投槛之猿,小臣若丧家之。伪疾将遁,以猜见。勺饮不入者一旬,溺不离者十月,刃临者四至,赤守者五人。刀环筑,戟枝叉颈,缚。”

不久,安禄山带着从安掠夺来的财物及大臣们,浩浩莽莽地回到了东都洛阳。

然而,回到洛阳,发生了一件事情,使得形似乎向有利于唐的方向发展,这件事就是安禄山的被杀。杀安禄山的人,不是唐朝派去的客,也不是战场上的某位英雄,却是安禄山的生儿子安庆绪。

安庆绪为什么要谋杀自己的阜寝呢?原因也是权。因为安禄山喜欢段夫人所生之子庆恩,庆绪担心自己不得立为太子,“常惧,不知所出”,所以就联了安禄山的近侍李猪儿,趁着他觉的时候,大刀向安禄山的大子上砍去——一句题外话,据史料记载,安禄山的子堪称一绝,大到垂膝。如果觉得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了,那么没关系,还有一事可做证明,就是有人给安禄山系带时,旁边需要有几人捧着他的子才能系得上,而掌管系带的人,是李猪儿。那曾经是他侍奉了多少年的,如今自用刀砍开了。

安禄山想要拿佩刀,自卫是谈不上了,但起码还可以给自己报仇,却因为眼睛不好使,没有拿到。于是他冲着门外喊:“这是家贼的!”可这又有什么用呢?门外安庆绪早已经埋伏在那里了,士兵们并不敢贸然行。就这样,安禄山最终因失血过多而私候即被埋在床下,最终是被和自己有着相似命运的史思明改葬。而此时,他就只能躺在他的床下几尺的土地中,随,在安庆绪由晋王迅速升为皇太子又迅速升为皇帝之,安禄山也被尊为太上皇。

卵候的曙光·肃代两朝纪实(9)

一年即位为大燕皇帝的安禄山,一年之竟然大业未成,而且还是让自己人杀的,要不是唐朝不走运没趁此时平定叛,这次造反就成笑话了。不过安禄山的确实给唐朝提供了机会,怎么说安庆绪的个人能都无法和安禄山相比,至少威望、经验上就不如。然而,唐朝并未抓住这次良机一举消除叛,使安史之的结束最终推迟了六年。

回过头来,接着说说肃宗这边的事。

(15 / 29)
天可汗时代:大唐帝国政界往事

天可汗时代:大唐帝国政界往事

作者:徐磊 类型:免费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